第三百四十七章 元末张士诚-《元末称雄》


    第(2/3)页

    现在的黑衣军军师,被誉为黑衣军中文臣第一的赵子玉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在一开始的时候,赵子玉不过就是黑衣军治下一个不入流的小吏。现在能有这样的地位,自身的本领固然是最重要的。但他攀上了张家这样的高枝,成为了张家的亲家,又何尝不是他成功的关键呢。

    故而对这两个人来讲,只要能留下来和张世辉还有张明通这样的高层多说会话。那么即便是让他们吃糠咽菜,他们心中定然也是欢喜的。

    而话且在说回来。此时先且不说邵余和乐齐两人心中所想,

    单说张世辉和张明通麾下的一万四千余士卒和负责为大军押运粮草的大批民夫,安排起了却也是一件极为繁琐麻烦的事情。

    即便对此黑衣军上下都已经很有经验了,但等到一切都安排完,却也是足足花了一个多时辰的时间。

    所以这般一来,在匆匆的吃完晚饭之后,绝大多数的士卒和民夫,便也就早早的睡下了。

    不过却也就是在这天,在距离襄阳数千里之遥的高邮府,却是不由发生了一件比张世华攻打德安要大的多的多的大事情。

    而闹出这件大事的主人公,便也就是我们后世人耳熟能详的张士诚了。

    和陈友谅、朱元璋还有很多奇迹般在元末时期崛起的军阀枭雄一样,张士诚的出身也极为贫贱穷苦。出生在兴化白驹场的他,因为父母的关系,从出生的那天开始,他便就正式的成为了一名为朝廷煮盐为生的盐丁。

    ‘盐丁’,这个职业最早的时候出现在唐之后的五代时期。

    那个时候,割据一地的军阀政权为了从盐业上获得足够的利润,进而争霸天下。便强迫失去土地的百姓(也就是盲流)和犯了罪的囚犯,去盐场劳作,使他们‘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夜不休火煎卤!’。

    所以单从这一点上咱们也便能看的出,盐丁在古代乃是一个极为低贱的职业。

    因而除非是走投无路,否则平民百姓们宁肯把自己变卖为大户人家的奴仆,也绝对不愿意去盐场当一名盐丁的。

    故而到了后来,为了保证朝廷又足够的盐业收入,朝廷干脆也就大手一挥,将几十万在盐场劳作的百姓,编为了盐丁籍。好使这些百姓子子孙孙、祖祖辈辈、永永远远的为朝廷煮盐。

    所以自那以后,每当朝廷势弱、或天下出现动乱。子子孙孙都要受朝廷奴役的盐丁自然也免不了愤然反抗。

    而在这之中,把这件事做的最好,也最出名的,便也就是元末时期的张士诚了。

    和其他区区多多的盐丁家庭一样,没有土地和其他的收入来源,只能靠为朝廷煮盐来生活的张家极其贫困。尤其是自他之后,他的母亲又接连生下了三个弟弟的时候,没来就没有多少存粮的张家,自然也是贫困到了极点。

    有道是‘半大小子,吃穷劳资’。养活他们兄弟四个,对他们的父母来讲显然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所以为了能让自己的三个兄弟得以平安长大,年仅十岁的张士诚便就开始跟着乡亲们一起在白驹场的官盐船上“操舟运盐“,依靠卖苦力赚来的微薄收入补贴家用。

    故而对于张士诚来讲,童年其实也真的是‘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夜不休火煎卤!’。

    但古往今来封建王朝的官僚们是一个什么样的德行你们也都知道。对于这群家伙来讲,如果可以从治下的老百姓身上榨出一斤油来,这群家伙是绝对不舍得只榨取八两的。

    因而,即便是‘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夜不休火煎卤!’但张家却也依旧是贫困无比。

    所以也因为这个原因,生育了张士诚他们四个兄弟的母亲,早早的便也就因为过度操劳、营养不良而去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