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8 名震华北——晋西北铁三角(八)-《亮剑之老子是孔捷》


    第(2/3)页

    实际上,    日军陆军里是没有特殊的狙击手编制的。

    早在中国的抗战开始之前,日军就形成了完整的兵役征发与训练制度,    对于陆军步兵的训练极为严苛。

    射击环节更是被鬼子视为最重要的一块。

    日军士兵,射击初步的要求是对射程在三百米的伏靶,五发子弹要全部命中,而且三发要集中在拳头大的面积上。

    过了这一关之后,还有更严格的限秒射击。

    在二到四秒时间内,步兵射手需要击中三百米上下随机出现的靶子。

    在这种严格的训练下,鬼子士兵的射击技术相当惊人,甚至是最普通的士兵,在开枪时都会下意识地瞄准目标的脑袋。

    打人专打脑袋!

    从这个角度来讲,鬼子的精锐步兵、老兵,几乎个个都是“狙击手”。

    再加上鬼子的特等射手一般是随同部队一起作战的。

    并不会像狙击手,或者说狙击排那样,单独分组执行小规模、独立性强的狙杀任务。

    原因很好理解,这时期的小鬼子,对于狙击手的战役与战术作用认识,并不清楚。

    到了战役层面,多数日军部队同样不知道狙击手的特种作战性质,没有意识到狙击手可以用于敌后渗透,狙杀高价值目标的特别用途。

    这并不奇怪。

    直到眼下,小鬼子在特种作战方面,也基本上就是一张白纸。

    在日军传统的观念中,宣扬武士道精神,宣扬面对面的酣畅淋漓的作战意识下。

    能够意识到特种作战这种超前战术之魅力的,具有长远目光的日军军官,可并不算多。

    筱冢义男算是一个,所以他十分支持山本一木的特种作战。

    尽管这一年多来,山本特工队没少在独立团手上吃败仗。

    这也是为什么,作为日本特种作战理论奠基人的山本一木,想要在陆军作战部队中推广特种作战理论时,一路坎坷、艰难重重的缘由。

    日军陆军的传统与泥古不化,几乎是深刻在骨子里的。

    在战术层面,日军认为所谓的狙击手,或者说特等射手,就是用来在战场上配属给分队作战,起到阻滞敌军攻击前进的。

    再加上鬼子的特等射手,配备的所谓狙击步枪,也就是九七式狙击步枪,外加上一个二点五倍的光学瞄准镜。

    但实际上,这所谓的九七式狙击步枪,也就是在三八式步枪的原有基础上改造的,两者性能没有太大的差别。

    倍镜的倍率低,狙击枪本身甚至压根儿用不到风速、温度这些远程狙击的参数。

    超出四百米距离,就算是鬼子的特等射手也无法保证命中率,与普通的手持三八式步枪的鬼子步兵,也没有太大差距。

    再加上是跟随部队作战,面对装备落后、军事素养不足的中国军人,在战场上,即使是普通的日军步兵,也未必比鬼子的特等射手表现得更差。

    这种情况下,鬼子的特等射手又怎么可能脱颖而出呢?

    这也是为什么,在整个抗日战场上,也没有听说过日军陆兵中,有什么像样的王牌狙击手出现的缘由。

    眼下,也就是因为独立团狙击排的突然出现,对日军军官造成了严重的伤亡,这才引起了鬼子指挥部的警觉,企图利用编制中的特等射手,对付独立团的狙击手。

    双方的较量很快拉开序幕。

    继续的交锋中,随着日军小队、中队、大队作战的鬼子特等射手们,别出心裁地将自己藏身于一些比较粗壮的大树的树干上,然后伺机等待暗中出手的机会。

    在这方面,鬼子的特等射手们是相当疯狂的。

    他们在选定藏身的树干之后,将其宣称为自己的狙击阵地,将与阵地共存亡,直至战死报效天皇。

    颇有些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的意思。

    至于出手的效果,好像也有一些。

    山林间,随着日军的推进,独立团战士们与鬼子的交锋,逐渐调整战术。

    密林间的阻击战成为了主旋律。

    一百五米距离之内,战士们取出了铜元特制的红头子弹。

    伴随着这种子弹的每一次出手,总能带给小鬼子更多的恐惧,一些鬼子呀呀呀地怪叫着什么“达姆弹”之类。

    一旦被红头子弹命中,小鬼子总会体验到更多的痛苦,伤势也会严重得多。

    而超过一百米距离之后,隔着两百米甚至三百米的距离时,战士们则会使用没有减装药的六点五毫米口径子弹。
    第(2/3)页